{{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Bruno Mathsson (1907-1988),瑞典

瑞典設計師Bruno Mathsson,出生於家傳五代的木匠世家,他自小即開始接觸有關木材與木匠的知識,接著進入了家中的作坊。1929年,22歲的Mathsson與Röhsska工藝美術館的館長Gustaf Munthe相識,Gustaf Munthe提供了大量的書籍資料供Mathsson自學,他也因此接觸了當時的功能主義運動的資訊。

1930年,在一次工藝展中,Mathsson的一件作品受到賞識,並因此有機會前往斯德哥爾摩見證了當時正在萌芽的瑞典功能主義運動。他知道潮流正在改變,他必須跳脫傳統的巴洛可式的設計風格,這樣的想法首次在為Värnamo醫院設計的椅子中得到落實。這張椅子沒有傳統的彈簧坐墊,而是以交錯的帆布與樺木構成椅面。雖說是一張劃時代的作品,但院方並不喜歡,將它稱為蚱蜢椅,一直到Mathsson成名之後才拿出來使用。

Mathsson持續進行創作,並積極地研究椅子的力學,他曾經躺在雪堆中取得身體的印痕,以研究最舒適的椅面曲線。他也開始實驗層積曲木,希望能發展同時兼顧強度與優美曲線的技術。

1936年,在Gustaf館長的支持下,Mathsson在Röhsska工藝美術館舉辦個展,他也因這次成功的展覽成為瑞典設計的領導人物。隔年,他代表瑞典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Mathsson以名為”Paris”的床作品獲得了大獎。這也是他受到世界矚目的開端,這之中包含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設計部門經理Edgar Kaufmann Jr.,兩年之後他向Mathsson邀件,參加MOMA的展覽。同年Mathsson的作品也在紐約以及舊金山展出。

Mathsson最受人稱道的就是他運用彎曲層積曲木技術所創作的椅子,一系列的椅子皆由女性名字命名,如Eva(1933)、Mina(1942)、Pernilla(1943)等等,而優美的造型也讓人聯想到女性的曲線。由於Mathsson對人體工學的強調,加上層積曲木的彈性與強度,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舒適度,也代表了瑞典家具設計在廿世紀的高峰。